LenaWong
首先,香港大学教授、国际听力协会主席LenaWong做题为《儿童听力损失干预的循证实践》的讲座。Lena教授通过大量循证医学等级较高的研究为学员们讲述了临床上可从哪些方面确定和评估助听干预的有效性,如何为患儿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方案。例如,研究显示对于婴幼儿童助听器使用,降噪技术可以增加聋儿在噪声环境下的聆听偏好,但对言语分辩率无明显改善。方向性麦克风及降噪技术、移频技术和非线性频率压缩技术虽可为儿童可带来一些积极影响,但循证等级并不是很高,临床使用有待商榷。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方面,根据目前的文献报告,双侧人工耳蜗植入的时间间隔0-14.5年不等,Lena教授建议间隔不超过6年。从对双侧人工耳蜗患者的远期随访来看,植入后2年以内,效果不断提升,但2年以后效果基本稳定。目前有不少关于听神经病患儿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干预后的有效性研究报道,但仍缺乏循证医学等级较高的研究证实。Lena教授最后指出为了确保最佳效果,临床工作必须用实证引导;许多听力学研究仍然是低水平的证据;在将国外研究结果引入中国时应该结合中国国情;结合中国普通话声调语言的特点进行更多循证医学等级较高的研究并最终应用于中国。此外,Lena教授建议12个月以内一定要佩戴助听器,这样的话可以获得类似于正常儿童的发育水平。段吉茸
医院听力中心的段吉茸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单侧聋儿童中枢重塑研究新进展》。段教授总结近年相关文献,指出单侧聋中枢重塑表现为聋耳同侧和对侧的大脑半球神经活动均正常,单侧耳聋患者发生了跨感官视觉和触觉功能的重塑。大脑为了代偿单侧聋对中枢皮层功能的影响,可能发生听觉皮层占用视觉皮层的资源,从而造成视觉皮层激活较正常听力者减弱。此外,单侧聋患者会出现高级认知功能的改变,即单侧聋患者听觉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听皮层对声刺激的反应能力,进一步影响了大脑功能网络的认知过程。单侧聋可能会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包括学习成绩下降、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学习困难、行为困难、言语认知能力下降、沟通能力发展障碍、情感沟通能力下降。影响中枢重塑的影响因素包括听力损伤的程度、单侧聋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段教授还指出中枢听觉重塑性的最大可塑性时间大约在3.5岁以内。综合来看,儿童单侧聋确诊后应尽早干预,临床数据支持单侧聋确诊后1年内进行助听干预,且在听觉中枢发育的关键时期(3.5岁以内)进行干预;儿童双侧聋建议双耳助听干预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5年,以免导致不可逆的中枢重塑。最后段教授提到即使是轻度的单侧聋,也应该进行助听干预。郑亿庆中医院郑亿庆教授为大家带来的专题讲座为《耳鸣的中枢脑网络功能改变及音乐联合认知治疗效果的机制探讨》。郑教授首先介绍了耳鸣在广州省内的发病率高达10.45%,因其给患者带来的各类影响,耳鸣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于耳鸣机制,郑教授指出耳鸣主要涉及外周与中枢系统的功能异常,中枢听觉系统机制众说纷纭,目前普遍认为源于外周,发展维持于中枢。耳鸣的治疗策略需要综合性和多元化,包括药物、经颅刺激、高压氧、认知与行为疗法、声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目前各种治疗效果不一,原因主要在于机制不清,只有少部分针对病因治疗。
随后,郑教授为大家重点介绍了耳鸣的声音疗法,即应用不同的声音抑制耳鸣信号或转移及分散患者对耳鸣的注意力,主要包括耳鸣掩蔽治疗、耳鸣习服治疗和个性化耳鸣切迹滤波音乐。
许政敏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许政敏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听障儿童早期精准客观诊断的新技术应用探讨》的讲座。
许教授从听力障碍对脑发育的影响的角度说明出生后3个月是新生儿听力言语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认为早期新生儿的听力诊断应于3个月内完成。提出了早期精准的方法、流程;包括聋病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及客观听觉诱发电位检查。
张杰
医院的张杰教授为大家详细说明了儿童前庭功能评价及临床诊治方面的知识。张教授以一个生动有趣的临床病例告诉大家儿童眩晕临床诊治现状。儿童前庭疾病的症状及病因复杂、患儿主诉描述困难、诊断困难、评估信息难以获得以及诊治需要多科合作。
儿童眩晕的常见病因排名前三位为中耳炎、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和前庭神经炎。在对眩晕儿童的评价路径当中前庭功能检查必不可少,主要包括温度实验、转椅实验、甩头实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和主观垂直视觉检查。
杨军
杨教授提出共识中推荐采取的方法为采用具有频率特异性的气导短纯音TB-ABR进行Hz、Hz、Hz及Hz四个主要频率段各频率的听阈的评估。如果气导阈值提高升高,则建议需要进一步完善上述各频率的进行骨导TB-ABR阈值检测,判断有无气骨导差值;从而可以进一步以明确诊断听力损失的性质(传导性、感音神经性还是混合性)和听力曲线的构型。
此外,杨军教授提到共识中建议另一个快速的方法可以是结合气导Click和低频气导TB-ABR进行快速测试,判读听力曲线的基本构型。
最后,杨军主任教授总结了5点本会议共识的核心内容:
1.目前OAE和aABR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得以普遍开展和应用,成效显著;
2.对于筛查没有通过的新生儿,应转诊至听力诊断中心,进行全面的听力诊断评估;
3.在大多数国家,对于6个月龄以下的新生儿,ABR仍被推荐为听力诊断的金标准;
4.对于6月龄以后,推荐组合客观听力测试和主观行为测听,以进行全面的听阈评估;
5.ASSR由于测试费时,并且检测费相对更高,仍不推荐常规用于听力诊断中。
王小亚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王小亚教授结合临床病例详细为大家讲述了小儿基本听力报告应如何解读。王教授首先说明了听力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哪一侧存在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可能病变的部位,随后根据评估的结果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干预治疗方案。婴幼儿听力诊断的基本原则为需要使用主客观测试组合对于测试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并且对于存在听力损失的儿童或者高危人群需要进行连续性的随访检测。随后,王教授通过4个病例的报告解读向学员们展示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婴幼儿听力诊断的基本原则。
曾祥丽
中山医院的曾祥丽教授授课题目为《听力学检测在眩晕诊疗中的应用》。曾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与眩晕相关的听力学检测项目:纯音测听、阻抗测听、ABR、OAE、耳蜗电图和甘油试验。并指出伴随听力障碍的眩晕疾病包括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内耳结构异常、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自身免疫性损害等。
曾教授提出听力学检测结果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变部位,耳蜗损伤的程度,可对诊疗过程中病情变化进行具体观察,获得特殊疾病的特征性听力图以及化学性迷路切除过程中对听力变化的监测等。
梅玲上海交通大医院的梅玲博士以一段有趣的纯音听阈测试历史开始了关于儿童纯音测定的课程。梅博士指出儿童的纯音听阈测试包含有行为观察测试、视觉强化测试、游戏测试和大龄儿童能够按照成人要求完成的纯音测试。
每项测试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发育特点有着不一样的测试要求,例如行为观察测试时我们需要事先确定某一儿童反应作为衡量标准,例如吮吸,观察中就需要以此行为衡量,不可变更。梅博士最后强调纯音测试具体测试方法和要求内容复杂,希望医院听力中心进修学习获得进一步的学习。
张青西安医院的张青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VEMP)的相关内容。张青教授从内耳的病理解剖阐述了VEMP的起源、传导路径、分类、VEMP刺激方式的选择(如气导刺激、骨导刺激、直流电刺激)及如何通过VEMP检测区分前庭上或下神经的病变、区分椭圆囊或球囊病变、区分前庭核等神经传导通路上的相关病变、区分内耳第三窗的病变等。此外,张教授还展示了他们团队通过直流电刺激进行VEMP的相关研究结果,提出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的刺激模式,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结果的可靠性。最后张教授通过大量临床案例解读了VEMP在临床内耳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区永康
中医院的区永康教授讲述了儿童眩晕疾病的诊治。近年来儿童眩晕发病率上升,受到了耳鼻喉科及神经内科等学科的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mian.net/smyydzem/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