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耳鸣病因 >> 什么原因导致耳鸣 >> 正文 >> 正文

哇哦,脐带血能治感音神经性聋了可你的内

来源:耳鸣病因 时间:2020-11-18

脐带血又“发大招儿”了!

继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治疗80多种疾病,甚至能护肤、美颜之后,脐带血又实现了一大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

哇靠,简直开心得可以蹦起来!

讲真,这真的不是设想,而是临床医生印证。

在今年8月刚刚出版的《听力学与耳科学》上,美国最大的脐带血库CBR发布了一份题为《用自体脐带血来治疗儿童感音神经性听损方法的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成果。尽管研究仍处于早期理论阶段,科学家们也仍在寻找更合适、更安全的方式,但研究发现,脐带血细胞成分的独特性质可以刺激耳蜗内毛细胞和支柱细胞再生,这无疑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这意味着,孩子们有望用自己与生俱来、“零成本”的脐带血治愈耳聋!

我们知道,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原因,就是内耳柯蒂氏器(耳部的重要结构,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负责将振动的声波转换为生物电信号向听神经传导,是听觉传导器)中的毛细胞受损,而且一旦损伤无法再生。长达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让耳蜗内毛细胞再生的方法。

在此次研究中,科学家们邀请了11位6个月-6岁患有中度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且出生时保留了脐带血的儿童,为他们进行静脉注射。结果表明,所有受试者都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自体脐带血安全、可行且耐受性很好。最重要的是,其中5位孩子听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

尽管对于感音神经性聋的患儿来说,人工耳蜗植入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却只是恢复听力的干预措施,就像义肢,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脐带血的这一临床测试结果,无疑是一剂强心针。CBR首席医疗官JaimeShamonki博士表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脐带血干细胞在改善这些孩子的ABR(听觉脑干反应)中发挥了作用。”

这一大利好消息,让我们对不用手术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期待又拉近了一大步。不过,由于受试者并非完全实现听力恢复,且这项研究尚处于早期理论阶段,科学家们也仍然需要不断测试并寻找更安全可靠的方式。因而,离真正投入临床应用尚有时日,好在不再遥不可及。

那么,重点来了,在期待的这段时日,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除了让耳朵干等着,我们其实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No.1

储存脐带血

对于即将要宝宝或已经怀上宝宝的准爸妈而言,脐带血带来的一个又一个“惊喜”告诉我们,它是造血干细胞和其他可能有用细胞的原始来源,储存脐带血还是很有必要的,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了。

No.2

选择呵护耳蜗精细结构的人工耳蜗

在等待并期待这项技术正式投入临床应用的日子里,感音神经性聋的孩子要怎样呢?显然不能坐等技术成熟,当然要先行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干预,确保孩子听是首要的。

很多家长要问了,植入人工耳蜗会不会破坏耳蜗的内部结构、会不会破坏毛细胞和周围的支柱啊,如果破坏了,有朝一日这项技术成熟了,孩子是不是就用不上了啊?诶,不得不说,您担心到点儿上了。

正因为未来技术指日可待,我们更要让孩子妥妥地享受到,所以在选择人工耳蜗,尤其是植入电极时才要慎之又慎。与助听器相比,人工耳蜗毕竟需要植入体内,会对身体造成创伤,所以要尽最大可能将创伤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耳蜗的精细结构。在这样的前提下,就需要选择能避开所有与耳蜗内部精细结构可能发生接触、造成损伤的电极。

现在市面上的电极有几种,大致可分为直电极、弯电极和预弯电极。比如,直电极相对粗硬,植入时需要较大的力度且要紧贴着鼓阶外侧壁,这样容易划伤外侧壁,甚至捅破基底膜、骨螺旋板。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一旦基底膜遭到破坏,毛细胞、支柱细胞便很难残存;再比如弯电极,弯度很大,植入时会紧贴着蜗轴,植入后会一直贴在蜗轴上,长时间压迫蜗轴,容易损伤蜗轴骨壁从而破坏分布在蜗轴上的螺旋神经节细胞,而螺旋神经节细胞恰恰是声音传递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受到伤害,声音要如何传递?!

因此,选择植入电极时,要考虑电极在植入及今后取出过程中,都不会伤害耳蜗内部结构的。碰触及有伤害,而既不贴着外侧壁,也不会抱蜗轴,能悬浮在鼓阶中间的电极无疑是最佳选择。

No.3

单侧植入,对侧必戴助听器

对于单侧已经植入人工耳蜗、且对侧还有残余听力的孩子而言,保护好对侧的残余听力、呵护好内耳细胞的活性,是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们享受这项未来技术的充分必要条件,毛细胞和支柱细胞保留得越多、保护得越好,听力恢复的几率和效果无疑会更大。

我们知道,如果单侧植入耳蜗后,对对侧耳不闻不问,那么在3~48个月内就会出现迟发性听觉剥夺现象,未补偿的对侧耳言语识别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但戴助听器却可以对未补偿耳进行持续刺激,保护好残余听力。

同时,对侧戴助听器,听中枢就可以利用双耳交叉听觉降低噪音,使信噪比增加约2dB,噪声下的言语识别能力能提高15%-20%。而且,有了对侧助听器的协助,我们就能更好地对声源进行定位、感受立体声,听音更饱满、丰富。

然而,为了那个孩子听得更理想、更精准、更舒适,对侧的助听器不是随便配一个就行了。因为倘若它无法和植入侧“打好配合”,那么不但会引起孩子的排斥,反而会出现反效果,影响正常聆听。

因而,为了善加呵护并利用好孩子的残余听力,在为对侧选配助听器时,我们要选择:

△能与耳蜗侧协同工作的。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工作原理不同,听音感受也不同。但这并不能成为它们各干各的、各听各的的理由。基于相同的验配公式、编码策略,二者就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工作,协同收集、处理并整合声音信号,真正达到协同作战。

△能与耳蜗进行信息互传的。双侧信号处理技术不同,听到的声音差别也很大,听着多难受!如果选择可以共享麦克风前端处理技术,实现双耳信息互传,并且产生双向的、稳定的、不受干扰的近距离信号传递的双侧设备,那么耳蜗和助听器就可以进行时时信号交互,我把信号传给你,你把信号传给我,声音就会变得和谐、舒适。

△能实现双侧声源聚焦的。当进入一个嘈杂的环境,如果双侧设备不能聚焦,四面八方的声音分别灌入耳蜗和助听器,就会极其杂乱、烦躁。如果选择可以同时聚焦在某一个你想听的声源上,同时屏蔽周围噪音的双侧设备,那样再吵的环境也不用愁了。

△能和耳蜗同步控制的。选择与耳蜗不匹配的助听器,最要命的就是每换一个新环境,都要各种调音量和程序。问题是,左右手费劲巴拉调半天,越调越糟。若选择能与耳蜗技术共享、协同工作、信息互通、处理同步的助听器,那么这一切就变得简单了,因为只需在任意一侧调试音量或程序,那么对侧设备就能自动同步到最match的状态,显然没有比这更理想的了。

小编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日益刷新眼球儿和认知、让人感叹惊喜来得太突然的高科技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是否已经为孩子准备好,以至于可以随时迎接并享受到它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mian.net/smyydzem/89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