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耳鸣病因 >> 什么原因导致耳鸣 >> 正文 >> 正文

他山之石耳三针结合艾灸治疗风寒型突发性耳

来源:耳鸣病因 时间:2021-4-9

汪满霞袁青

突发性耳鸣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无相应声源或电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嗡嗡声、嘶嘶声等,轻者如蝉鸣音,重者如潮水声,声音或粗或细,音调或高或低,持续时间或长或短,可单独发生,也可作为多种疾病的并发症,是耳部或头部的一种主观声音感觉,为五官科常见病证之一。

目前,临床上多根据听尼特耳鸣综合诊断治疗仪对患者进行耳鸣音调匹配、耳鸣响度匹配等检查,由此判断患者的病情程度。耳鸣通常能引起患者烦躁、焦虑、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的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的改变,耳鸣的发病率将日趋升高。

突发性耳鸣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现代医学对耳鸣的病因学研究多表明耳鸣与大脑微循环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迷路膜结构破裂、病毒感染及心理因素相关。

也有学者认为耳鸣是由于听觉通路发生神经纤维的自发活动异常,耳神经元出现增强的、不同时段的自发电活动及听觉中枢对各种异常自发电活动信号的感知紊乱,故而西医多以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药物、高压氧舱以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但疗效并不显著。

祖国医学对耳鸣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医认为耳鸣多与外邪侵袭、肝火上扰、肾虚等原因引起的耳窍失和。《素问·经脉别论篇》有曰:“一阳独啸,少阳厥也”,“啸”即耳鸣,“一阳”为少阳经,肝胆相为表里,耳鸣的发生常责之于肝胆;耳为宗脉之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其气血皆上于而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而隋代《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指出素体本虚,风邪上犯,蒙蔽清窍而致耳鸣。

本为脏腑经脉失养,标为外邪易于侵袭,所以,在治疗上当驱邪外出,清肝补肾。针对其治疗,除中医药的运用,传统的针灸疗法,往往在脏腑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笔者有幸跟随袁青教授学习,常在冬春之际见到多例突发性的风寒型耳鸣患者,袁教授对此类型患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方法,采用传统靳三针疗法,辨证配穴施治,注重针灸调神,结合艾灸熏灸,标本兼治,疗效明显,值得推广,下面对袁教授治疗该类型突发性耳鸣做简单的阐述。

一、临床实践

患者女,23岁。主因突然出现左耳耳鸣4d,于年4月10日就诊于广州中医院针灸科。患者诉4d前因吹风受凉后出现左耳耳鸣,蝉鸣声不断,耳有蒙塞感,稍恶寒,听力无明显影响,发病至今未作任何处理。

起病以来,症状未见加重,因左耳不适取右侧卧位睡,睡眠不佳,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纳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滑,面色稍白,情绪低沉,且就诊时为月经经期第1天,痛经,耳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突发性耳鸣,证属风寒袭络,治宜温经通络,祛风散寒为法。

针刺处方:左侧颞三针(颞Ⅰ针、颞Ⅱ针、颞Ⅲ针)加灸,耳三针(听宫穴、听会穴、完骨穴)留针,四神针(百会穴旁开1.5寸,共4穴)加灸,双中渚穴行导气同精法,左侧风池穴深刺强刺激行泻法,双太溪穴行补法,耳三针与风池穴用1.5寸针深刺,余穴用1.0寸针,留针4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

灸法操作:同时点燃两根艾条,夹持针柄或悬灸颞三针、四神针等穴共20min,以患者觉温热感传入耳内为佳,灸后留针,治疗后嘱患者注意保暖。第1次治疗后患者觉耳鸣减轻,耳蒙塞感消失,隔日按照上法继续治疗后诸证消失,再次治疗巩固疗效。

二、临床体会

本案取穴源于“靳三针”针灸疗法,该疗法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根据大量古医籍和多年的临床经验所创。

笔者导师袁青教授首先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选取左侧耳三针(听宫穴、听会穴、完骨穴),听宫为小肠经和胆经的交会穴,听会穴、完骨穴位于胆经上,手足少阳经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经“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故耳三针的局部选穴有直达病所的效应;

颞三针第一针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2.0寸,从第1针前后各旁开1.0寸为第二、三针,皆位于手足少阳经分布的区域。李艳慧和靳瑞临床研究表明,颞三针可以增强脑血管弹性、扩张微小血管、改善血液浓度、增加耳部血氧供应;

且患者因感受风寒而出现耳鸣,根据辨证选用四神针,该穴组与四神聪定位不同,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靳教授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四神针的治疗作用明显强于四神聪,头顶为诸阳之会,四神针的选取不仅能提神醒脑,安神定志,更能振奋机体阳气;

并在颞三针和四神针基础上再配用传统艾灸疗法,以起到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行气、调养心神的效用;深刺左侧风池穴通过强刺激以驱风散寒。

季杰和方晓丽在选用温通针法治疗耳鸣研究中发现,强刺激风池穴有利于改善内耳的微环境,促进炎症的吸收,减轻内耳淋巴水肿,阻止毛细胞的变性坏死而提高患侧耳部的听觉功能;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远部选取双侧太溪穴、中渚穴,两穴均为肾经、三焦经之俞穴,肾开窍于耳,太溪穴行补法,精气充足则耳聪敏,中渚穴行导法,疏利三焦经气流动,使气至病所。

袁教授在治疗时十分注重针刺补泻,在补泻手法的基础上更能增强患者的得气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强调得气的重要性,临床上运用的补泻方法颇多,“靳三针”的补泻手法源于《灵枢·官能》:“泻必用圆……伸而迎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其中“伸”就是提的意思,“推”就是插的意思。实则泻之,轻插重提,连续操作6次为泻;虚则补之,重插轻提,连续操作9次为补。

《灵枢·五乱》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则指出导气同精法,入针得气后徐入徐出,以疏导逆乱之气机,使患者在治疗期间补时犹有若有所得,泻时若有所失,气机逆乱郁滞时若有所疏发。以上诸法合用,祛风散寒,疏经通络,并调达疏畅经脉气血,耳窍得于荣养,故能在短期内快速治愈,疗效明显。

再会

声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mian.net/smyydzem/9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