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的器质性病变均可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音信息的传递,由此引起的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称为感音神经性聋。它可分为三类:遗传性聋、非遗传性先天性聋、非遗传性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
感音性聋属中医耳鸣耳聋范畴。中医关于耳聋的最早定义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谓之聋。”但耳鸣耳聋之词在医学文献中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十一脉灸经》,以及《内经》。
湿浊蒙蔽清窍案
赵某,男,40岁。年7月3日就诊。患者右耳失听10多年,左耳踵进而聋1个月,根据表现,纯音听力损失当在90dB之上。经多种疗法治疗(包括高压氧),毫无一效,而且鸣声高亢,昼夜不息。病前觉劳动后过于疲乏,察其两鼓膜凹陷,标志消失,舌苔白腻,边有齿痕,脉平。鸣聋陡作,苔腻舌胖,拟从开窍、化痰、升清以孤注一掷。
本例当属混合性聋,用“耳聋治肺”之法,其适应证主要是鼻塞不通,耳窍塞窒,耳鸣听减,舌苔薄腻,舌质胖嫩或有齿痕,多应用于渗出性中耳炎或“传导性聋。”此例患者“苔腻舌胖”“有齿痕”,以及鼓膜内陷、咽鼓管不通畅,亦当有湿浊内郁,闭阻茏葱之征,仍从“耳聋治肺”之法,调理方向:宣肺解表。
我给写了一张配伍。方见——
陈皮、半夏、竹茹、枳壳、瓜蒌、菖蒲各12克,茯苓15克,黄芩、黄连各9克,水煎服。
结果,药用两剂,耳鸣之声立止。
然而,谁知道,这边耳鸣刚刚好,他那边了又去酒局了。
他说,他没办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说,我也没办法。中医人,能治病,却救不了命。
其实,对于这个人来说,他的病因病机十分清楚。这就是,由于过嗜肥甘厚味,导致脾虚生湿。湿邪郁久化热,形成痰热。痰热上犯于耳,使得他耳窍呼呼作响、窒闷不通。他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身材偏胖,饮食习惯不佳,这些都是辩证痰热耳鸣的依据。
其实,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算挺多见的。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经常有酒局的人,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
这个时候,怎么办?我用的配伍,是《千金要方》里面温胆汤加减。这个配伍,是清痰热的标准配伍。其中,竹茹清痰热,陈皮、半夏、茯苓、瓜蒌利湿除痰,降逆止呕,黄芩和黄连清热燥湿。枳壳行气除湿,菖蒲开窍化湿。这就是基本意图。
猜你还想看:
慢性胃炎反反复复?忌口3物,做好2事,提高胃动力,胃或慢慢变好
好胃全靠养,老中医推荐的“天然养胃菜”,常吃让胃病绕道走
老胃病死对头,白开水里撒一把,去口臭养护胃,远离胃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mian.net/sjxemdby/8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