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耳鸣琐谈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李冬梅)
耳鸣指患者自觉耳内有鸣响的感觉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它可单独发生,也可作为多种疾病的并发症状,常受情绪、疲劳、睡眠质量、月经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耳鸣的治疗现多从肝肾着手,或补益肝肾以治本,或平肝潜阳以治标,然而并非所有耳鸣都是肝肾不足所致,脾胃失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笔者通过调理脾胃治疗耳鸣取得了较满意疗效,浅述如下。
1病因病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第四》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清窍的特点是以升为顺,喜清恶浊,喜通恶塞。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升降相因,相反相成。脾气不升则清气下陷,胃气不降则浊气上逆。耳为清阳之窍,唯清阳之气易达之。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耳窍闭塞。脾胃失调引起的耳鸣可分虚实两个方面。虚证因素体不足,或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中伤脾胃之气,致使生化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而出现耳鸣。常伴有纳差、大便易溏、神疲乏力等症状。实证因饮食失节,或劳思过度,内伤中焦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阻滞,清窍被蒙而发耳鸣;或湿浊直接上扰清窍则耳鸣。
2针灸治疗
治则:健脾和胃,调畅三焦气机。
取穴:听宫,翳风,中脘,足三里,实证可加厉兑,丰隆,公孙。虚证可选加解溪,气海,脾俞,胃俞。
操作方法:实证患者治疗时取仰卧位,听宫、翳风、中渚均取患侧,其余诸穴均双取。采用0.25mm×40mm的不锈钢毫针,诸穴均直刺,进针时宜避开神经、血管,听宫、翳风刺15mm~25mm,中渚、公孙刺10mm~15mm,中脘、足三里、丰隆刺25mm~30mm,施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起针后采用三棱针点刺厉兑出血。虚证时先取俯卧位,用0.25mm×40mm的不锈钢毫针直刺脾俞、胃俞约15mm~25mm,得气后行持续小幅度快速均匀捻针约1~2min即出针。再取仰卧位,足三里用温针灸法,其余穴位操作如前者。隔日治疗1次,1个月为1疗程。
3病案举例
女,55岁,年12月2日初诊。主诉耳鸣半年,加重1月余。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耳鸣,耳内如蝉鸣声响,右侧为甚,时好时坏,遇劳加重,未予治疗。1个月前自觉症状加重,甚则夜间无法入眠。患者耳内如蝉鸣声,右耳为甚,并伴入睡困难,食欲减退,神疲乏力,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证属脾胃虚弱。取听宫、翳风、中渚以通利耳窍,中脘、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以益气健脾,配合百会、神门、三阴交以养心安神。治疗1疗程后,耳鸣基本消失,失眠改善,继续针灸以巩固疗效。
4体会
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故三焦功能的正常发挥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三焦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整体气机的畅通和耳窍功能的正常发挥。脾胃健旺,腐熟运化五谷,气化化源充足,则三焦运行通畅,耳窍清宁。反之,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湿停聚,日久成痰,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皆可导致三焦通道运行不畅,耳窍不通。听宫为手太阳小肠经穴,又是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穴。手足少阳经脉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经脉“却入耳中”,三条经脉进出耳中均与听宫穴有关,此穴有疏散风热、聪耳启闭之功,为治耳疾之要穴。配手少阳经局部的翳风穴,与循经远取的中渚穴可通上达下,疏导三焦之气,宣通耳窍。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之一的输穴,可通利三焦,开窍启闭,是治疗耳鸣的经验穴。中脘为腑会,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两穴相配可调和胃气,升提脾气,祛湿化浊。耳鸣伴脘痞、纳差、身热不扬者,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厉兑点刺出血,配合丰隆、公孙两穴,可有健脾化痰泻热之功。痰浊已祛,三焦通利则清阳可升。耳鸣伴纳差、乏力、困倦者,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用解溪,配合气海、脾俞、胃俞,可达健脾益气之效。脾胃健运,气血充足则三焦通畅,耳窍通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mian.net/sjxemdby/1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