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脑鸣是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的比较常见的疾病,很多耳鸣脑鸣患者因为找不到准确的治疗方案而失去信心。西药对治疗额耳鸣脑鸣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容易出现反复。中医药治疗耳鸣脑鸣根据辨证施治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和康复目的。
耳鸣脑鸣分为虚火,实火引起的嗡嗡响或伴有眩晕,采用清肝泻火治疗方法能起到一定的疗效,也有耳鸣脑鸣是肾虚引起可以补肾益肝也可起到一定的疗效,可有几种耳鸣脑鸣不是肾虚和上火引起,不过也是属于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神经感觉障碍而出现耳鸣脑鸣。
治疗首先要辨证施治,对症用药。
高音调如"蝉鸣声"很多都伴有脑鸣或伴有轻度听力下降现象,也是属于中枢神经性障碍引起耳鸣。
低音调如"嗡嗡声"机器声,风雨声,开水泡腾声等等,分为传导神经和感音神经性耳鸣,但一般不伴脑鸣,大部分都有听力下降现象较多,但也有部分是内耳病变致混合神经性耳鸣脑鸣,大部分耳鸣脑鸣都是由脏腑失调,风邪入络、劳累过度、思维过度、肝阳上亢、肝气郁结、久病气虚、阴阳失调等。
耳鸣脑鸣虽不会直接并发其它病变,但很烦人,重者可严重影响睡眠,出现听力下降,焦虑症抑郁症的情况,在临床中经常许多患者每晚必须服镇静类药物才能入睡,如果休息不好时间长就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就有可能会产生其它疾病。
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及修复身体内部功能,配合疏肝醒脑,益气固肾,平肝潜阳,调节及营养修复脏腑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一般耳鸣脑鸣患者服用一个疗程就可以见到效果,慢者一个至二个疗程也可以见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即可明显减轻或鸣响消失,该药物服用方便,无副作用,不影响学习与工作(但要忌口,避免辛辣、吃鱼虾等发性食品)。
心理上患者最好少熬夜,心情放舒畅,树立治疗的坚定信息,是配合治疗的最佳。1、风热侵袭型
此型患者,起病较急,但症状通常不会很严重,鸣响音调较低沉,耳内有胀满、堵塞的感觉,多有自语增强的特点。常伴鼻塞、流涕、咳嗽等肺经表症。西医诊断多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可见充血、内陷,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这一证型的治疗,应采用通鸣汤的“治肺”的观点,从肺论治,用疏风、宣肺、通窍法治疗,银翘散一类的方剂都可。常用药物有双花、连翘、桔梗、杏仁、荆芥、防风、蝉衣、菖蒲,痰多加栝蒌,鼻塞加辛夷、苍耳子、白芷。
2、肝火上扰型
此型患者发病多较突然,症状比较重,鸣响声较大,与情绪情志变化关系密切,常常在郁怒之后发生或加重。多伴有口苦、心烦、头昏、头痛、急躁易怒等肝火上逆的症状,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此型为肝火上扰清窍而致,法应清肝泻热通窍,方选生髓汤加减。常用药物有:胆草、黄芩、山栀、当归、泽泻、生地、木通、柴胡、菖蒲、蔓荆子、磁石。
3、痰浊上壅型
此型病程一般较长,耳鸣、头昏、头沉、头重、头闷,耳内胀闷、堵塞感明显。可伴有胸闷,纳呆,舌质多较胖,边有齿痕,苔厚腻,脉弦滑。
此型为痰浊上壅蒙蔽清窍所致,治法应该化痰降浊、和胃开窍,多选用通鸣生髓汤合剂加减治疗。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僵蚕、菖蒲、生苡仁、白芷;可适当选择1~2味活血化瘀药,如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尾等,通过祛瘀以助通窍,也符合中医久病多瘀的理论;如有痰浊化热征象,可加黄芩、黄连、栝蒌、枳实。
4、肝肾不足型
此型病程较长,据临床情况来看,多为老年人发病。犹如蝉鸣,鸣声一般不会很大、很响,可伴有腰膝酸软、眼花、眼干涩等肾经不足之症,兼症往往表现不明显,舌质红,少苔,脉细。对于老年人无其他兼症表现时,多可归于此型中。
治疗以补肾益精、滋阴潜阳为主,常用药物有生熟地、山萸肉、山药、菖蒲、牛膝、菟丝子、覆盆子、蝉衣、磁石、神曲、葛根、柴胡。
临床常可见到耳鸣脑鸣伴有比较明显的心火上炎的症状,心烦、急躁、失眠、口舌生疮,舌尖红,脉细数。在青年人中多见,部分老年人也可发生。
此为肝肾不足,水不济火,心火上炎,扰乱清窍所致。治疗上应侧重于清心火,其次滋肾阴。常用药物有:生地、黄芩、黄连、淡竹叶、木通、灯芯草、菟丝子、麦冬、覆盆子、酸枣仁。
5、脾胃虚弱型
患者多表现出精神差,疲乏无力,头昏,劳累后症状加重,纳差,舌质淡,苔薄白或厚,脉弱。
治以健脾益气,升阳通窍。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升麻、葛根、柴胡、陈皮、半夏、当归、菖蒲。
调达情志,怡养;心神。形体肥胖者适当活动、节食、减轻体重。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mian.net/smyydzem/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