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面部痤疮
现在面部痤疮的女孩子特别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般见到这种病,许多人都用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的药。但是有些情况,越清热、越凉血,则越寒。寒在哪里?寒在下,腿寒、胞宫寒、月经量少、月经推迟、有血块、痛经。越用凉药,脸上的痤疮长得越多。下越寒,则火越往上逼。见这类患者一定要注意,要问她月经、下肢等情况。我有一亲戚脸上长痤疮,她就长期用清热解毒或者消炎的药物。最后吃到什么程度?两条腿凉痛,特别是晚上,要盖很厚的被子。这个时候,治疗要寒热并用,甚至是单用温药。我曾遇到一个刚结婚的女性患者,医院都治疗过,中医、西医都试过,但没有效果。我给她开了方子:清上用苍白术、连翘、丹参、丹皮、浙贝、川牛膝,温下用艾叶、肉桂。上用清而下用温,患者吃了1个多月的药,情况很好。这告诉我们,见到任何局部症状,都要辨别寒热虚实,要查患者的整体情况。
(十)心动过缓
谷某,53岁,心率38次/分,患有高血压,西医建议安装起搏器,患者不愿意,转求中医治疗。当时患者症见面黄,头痛,胸闷短气,腰痛,畏寒怕冷,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弱极无力。我的经验是,患者的腰痛
与心率和血压有关,凡是心率慢、腰痛、全身疲乏比较明显时,血压就升高。
我当时给她用了四逆汤、桂枝甘草汤、理申汤加减,以温通心脉、温补脾肾。处方:党参30-60g,桂枝70g,炙甘草20-40g,干姜30-50g,炮附子30-g,肉桂20-30g,炒白术30g,巴戟天30g,怀牛膝30g,炒山药30g,细辛10-30g,煅龙骨、煅牡蛎各20-30g。治疗两年多,心率维持在50次/分以上,血压平稳,睡觉、吃饭也可以了,精神比以前明显好转,怕冷比以前减轻。
(十一)感冒
患者是我校的一位老师。有一天吃完晚饭,我在外面跑步,接到了她的电话。当时她的声音我听不出,断断续续,非常微弱。原来她已发烧几天,没有用西药,吃了老中医开的中药处方,主要是大青叶、连翘、石膏等,吃完后出现身痛、要拉肚子的症状。现在发烧近40°C,恶寒,语音低微,少气无力,肢体酸困,恶寒肢冷,纳差,便溏泄,舌脉未见。
我给她开了四逆汤合桂枝人参汤,共3剂。吃完1剂,烧就退了,但下午又开始发烧。把3剂药吃完,烧就退了,没再复发。同事问我为什么会选用这个方,我说我主要是甘温除大热。
感冒是万病之源。一个大夫能不能看好病,水平高低,从治疗感冒上就能看得出来。感冒,特别年老体弱的人感冒之后,有些症状不出现,不发烧或者是低烧,50%的人没咳嗽症状,有时候不能引起重视,医院看病时病情已经加重。感冒本身不能致人死亡,感冒是个诱发因素,能诱发或加重原来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霉等,最后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调,最后导致死亡。
张仲景很重视这个问题。你看太阳病篇是整个伤寒六经病中最主要的一个篇章,占的篇幅特别多,相关方子70多首。但是你们发现了没有,里边单纯治感冒的方子没有几首。70多首方子放在太阳病篇,告诉我们什么?这里有个潜在的语言,感冒别小看。如果感冒,没有我这70多首方子做底,感冒你治不好。何止是70多首方子,你心里要有更多的方子才能治好一个感冒。
(十二)太阴感冒
这个病例特别有意思,患者是个一岁七个月的孩子。年春节期间,患者因感风寒而发热,伴恶寒,家属打电话告诉我病情,然后驱车两个多小时到我家。当时孩子发热39.2-40°C,伴有恶寒、面黄、纳呆、便干,舌略红、苔稍腻,双手食指风关略紫暗,脉浮细略数。这个孩子每年春节去外地看奶奶,就会发烧感冒。
我当时给他辨证属脾胃呆滞,外触风寒,治以温健脾胃,散寒解表,方用桂枝人参汤,我加了生姜、大枣。服了1剂药之后,孩子热不退,家属很着急,我让他们继续观察。服完第2剂药以后,患者突然拉了一盆稀水,体温降到37°C,又过了1小时,又拉了稀水,大约一碗,发热尽退。当时两剂药是四块二毛钱。
桂枝人参汤这个方子我用得很多,出自《伤寒论》第条。这个方本来是治疗太阳病治疗不当,误用下法,伤了脾胃,出现下利,协热而利。协热而利是表象,实际是寒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这个孩子大便干,但道理是一样的,是同证异象,都与脾胃有关系。而且这种感冒,若不健益他的脾胃,是怎么也好不了的。实际上,感冒不算什么,就是感受点风寒,如果你体内脏腑安和,你不理它都行。感冒最怕的是什么?脏腑功能失调。这个小患者没有明显的误治原因,但春节期间回老家,吃东西杂乱,小儿本来脾胃功能弱,吃了不消化,这时候又触冒风寒,因此要内外兼顾、表里同治。用理中汤温中健脾,久煎重取其味;轻用桂枝散寒解表,后下轻取其气,如此脾胃恢复,中轴转运,内则推荡积滞下行,外则驱散在表之风寒,里气通,表气才能畅。
感冒失治误治的后果非常严重,抗生素的危害极大。感冒是万病之源。强人感冒发其汗,虚人感冒建其中。许多用来治疗感冒的方子并不是发汗的方子。桂枝汤严格来讲,也不是发汗的方子。有人说桂枝汤是解表的,是治疗太阳营卫不和中风证的,那这是狭义的。广义的是什么?桂枝汤是一首补剂,又是和剂,这才是桂枝汤的本义。为什么桂枝汤能调和营卫,还能调和阴阳,还能调和气血,还能调和脾胃?这与其方剂组成有关系。桂甘能补阳、温阳、通阳。芍甘以养阴、养阴血、补阴。还有生姜、大枣,生姜健脾胃,大枣也是健脾胃的,药食两用。桂枝也是健脾胃的。桂枝是桂树的枝,那桂树的皮就是肉桂。在生潘中常用的肉桂,是健脾胃的。所以,桂枝汤能够调阴阳,能补阴阳,能补气血。气隶属于阳,血隶属于阴,所以桂枝汤还能补脾胃。
再讲一下建其中的含义。譬如小建中汤、理中汤,狭义的中是指什么?调补脾胃;广义的中是指什么?是指根本。脾胃居于中央,能够灌溉四方,能够长养万物,调脾胃就是调根本。
(十三)腹痛
这个患者腹痛,疼痛以晚上为主,平时生活也不规律。经检查发现患有胆囊炎、胆石症,服用消炎利胆药,效果不明显。当时我诊断为太阴腹痛,先与小柴胡汤与桂枝加芍药汤合方加减,患者腹痛减,但是大便次数多,后来改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有暖和温的作用。患者吃了几剂药后,腹痛没有再发。
(十四)冠心病
患者钱某,男,50岁,近半年以来感到心前区疼痛,伴有眩晕、恶心、肢体酸麻、耳鸣,中西医治疗无效,经人介绍找我诊治。当时患者症见心前区疼,面色暗,眩晕,恶心,肢体酸麻,耳鸣,胃脘喜热,有振水音,有时候身瞤动,痰多,纳食及二便可,舌暗红体胖、苔白腻,脉寸浮滑,重按无力,关沉弦紧、尺弱无力。
我当时辨证属脾阳不足,寒湿泛滥,用苓桂术甘汤合理中汤加减。服7剂后,患者眩晕、呕吐未作,心前区疼痛消失,精神振作,睡眠已深,肢体麻木、耳鸣、身瞤动均未发作,大便干,有肛裂,舌暗红苔白,脉左沉弦滑、右沉细缓。更方如下:桂枝、白术、云苓、炙甘草、法半夏、川芎、酒大黄。患者来诊4次,服药近1个月,诸症均缓解,未再来诊。
该患者为中阳不振,寒湿水饮泛滥。水饮的特点为变动不居,随着气机升降无处不到。犯于上可见眩、呕、耳鸣、心痛,浸于肢体则麻木、瞤动,停于中则见胃脘振水音;阴寒阻滞,阳气不能振奋,则肢体困倦。虽然症见多端,但病机则一,温阳散寒、蠲除水饮为标本兼治之法。临床上,许多病是因为水饮所致,需得仔细询问。
刘渡舟先生提出了水心病,是由水饮导致的心脏病。曾有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患者,30多岁,平时回到家先打开冰箱,喝一瓶矿泉水,后来不想喝了,并出现心慌、胸闷、晚上加重的情况。他的爱人是西医大夫,各种心脏的相关检查都做了,没查出什么问题。患者来诊时脸色黄暗,舌体胖大、苔腻,脉沉。我给他开了5剂药,是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的合方。患者没有再来,后来,他的一个同事找我看病。我问这个患者现在怎么样,他说好了。
水心病要注意病史、主症、面色、舌象、脉象。患者晚上容易发作,再加上面虚浮、色暗等特点。我还曾治疗一个患者,当时我用的是真武汤。这个患者有什么特点?总是头晕,身体瞒动,经常因摔倒而急诊。特别到天阴的时候,患者晕得厉害,天晴时就好一些。他症状的特点支持水饮的诊断,我用真武汤治疗。后西医检查也支持我们的诊断——心包积液。
(十五)耳聋
耳聋不是大病,但是也很难治。有个30多岁小伙子,耳聋、鼻塞3个月。他是因为生意受挫,精神受到刺激,出现耳聋、耳鸣、鼻塞,闻不到气味,听不到声音。经多方治疗无效,来我处就诊。现在患者耳流脓,面部红肿、有痤疮,嗅觉不灵,喜热,臂冷,肢体拘急,不知冷热,言语不利,便秘,汗多,畏风寒,易感冒,有时候心慌胸闷,腰痛畏寒,易疲乏,眠差,舌暗苔薄,脉沉弦紧,左脉弦细缓。后来我再问他,他有受凉史。原来小的时候,他常在冰上走,掉到冰窟窿里3次。
大多数医生对于耳鸣、耳聋都是从气上来治,或者从肝胆湿热上考虑。因为这个患者耳朵流脓,耳和肝的关系很密切,而且他还有面红痤疮,也有点儿支持肝胆湿热。但是舌是淡的,淡红稍微有点暗。当时我诊断为耳聋,属阳虚窍闭,肝热夹瘀,治以温阳开窍、疏肝理气。方中用了点凉性药,有柴胡、黄芩;但还是补气、温阳的药居多:生黄芪、桂枝、干姜、生白芍、川芎、炙甘草、五味子、香附、肉苁蓉、酒大黄、辛夷、苍耳子、山茱萸、肉桂。共14剂。
吃完药之后,患者耳聋、鼻塞、嗅觉不敏感、言语不利、肢体沉重拘急、怕冷、易感冒、便秘、腰酸痛等都有好转,睡眠较实,左耳仍流脓,右足疼、畏寒,舌红喑、苔白腻,脉沉弦略紧、尺弱。第二次我给他开的方是生黄芪、桂枝、生白芍、细辛、荆芥、白芷、酒大黄、怀牛膝、炙甘草、辛夷、黄芩、炮附子、肉苁蓉、巴戟天。三诊时,患者病情稳定,面色好转,便畅,仍困乏,耳流脓明显减少,言语较畅,腰酸时痛,时足痛,畏寒,精神状态可,体力增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细紧。继续上方加减。到年底的时候,因工作忙,患者停药两周,耳鸣症状又比以前明显,左耳流脓,足跟痛,畏寒,腰酸,多梦易醒,急躁。再拟处方:桂枝、党参、生白芍、细辛、熟地黄、怀牛膝、紫石英、炮附子、炙甘草、茯苓、肉桂、煅牡蛎。服药以后,流脓减轻,多梦易醒、急躁好转,仍有右足跟痛,畏寒,腰酸,不耐劳累,舌红苔白腻,脉沉弦细略紧、寸大尺弱。继续服用上方。
这个患者腰酸怕冷,精神状态与耳鸣、鼻塞有关。当劳累的时候,出现腰酸、精神不佳、怕冷、耳朵的症状(耳鸣、流脓水,有时还流血)加重。一开始,我考虑这是阳虚为本,夹肝郁。患者生意受挫,气郁是肯定的。但是在问诊中发现他曾有受凉史,平时也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生龙活虎,而是容易疲劳。另外,还夹有湿热和瘀滞。开始用药以扶阳通阳为主,佐以清肝解郁、化瘀;后来我纯用温通阳气、补益脾肾的药物,去掉了清热的药物。
(十六)腹痛、便血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20岁。腹痛1年半,近3天加重,并伴便血。患者既往有消化性溃疡,平时便溏、脘痞、食少、怕冷、渴喜热饮,近3日胃脘痛加重,时隐痛,时拘急痛,餐前及入夜加重,伴大便下血,颜色略暗。来诊时患者面色?白而黄,便溏,呕吐,脘痞食少,畏寒肢冷,渴喜热饮,眠差,舌暗红有瘀点、苔白腻,脉沉弦细缓无力。
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断为腹痛、便血,证属脾肾虚寒,气血不足。治以温补脾肾,补益气血,收涩固脱。我用了黄芪建中汤、桃花汤合理中汤加减:炙黄芪30g,炮姜炭15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炒白术20g,阿胶珠15g,灶心土60g,炮附子10g,赤石脂30g,生姜3片,大枣5枚,她买饴糖不方便,用的是红糖。
吃了1剂后,患者能吃饭了,腹痛消失。3剂药之后,大便下血也都好了。患者共来诊两次,我让她隔三差五地服用这个方子,因为消化性溃疡一时半会儿可能愈合不了,要吃一段时间的药。
(摘自《名师经方讲录》第八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p-)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mian.net/smyydzem/10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