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性耳鸣与神经性耳鸣不同,它确实有音源,但音源不在外界,而是本人耳部附近的体内。一种音源是中耳内的小肌肉或咽部肉挛缩发出的声音;另一种音源是的声音。在正常情况下血管搏动的声音是感觉不出来的,但是当血压升高搏动声提高,或向外逸散受阻,或发生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等疾病时,血管的搏动声就构成了耳鸣。
客观性耳鸣产生原因有四种:
(1)血管源性:颈动脉或椎动脉系统的血管病变,包括颅内和颈部的动静脉瘘和动脉瘤,常产生与脉搏同步的搏动性杂音。枕动脉、颞浅动脉和主动脉弓亦可为受累部位。
(2)肌源性:腭肌阵挛是客观性耳鸣最常见的原因,这些肌肉包括腭帆提饥腭帆张饥咽腭肌和咽鼓管咽迹腭肌阵挛多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也可由神经系统病变,如小脑或脑干损害所引起。
(3)咽鼓管异常开放:咽鼓周围脂肪组织消失或其他原因可导致其异常开放,使耳鸣患者听到与呼吸节律同步的耳鸣声。检查者亦可通过听诊管在外耳道听到上述呼吸音,并可观察到鼓膜随呼吸而内外扑动。客观性耳鸣患者可有耳内阻塞感和自听感增强。平卧时,由于头部血管充血常使耳鸣减轻或消失,起立后耳鸣又出现。
(4)颞颌关节病变:牙齿咬合不良或颞颌关节炎可引起传播性耳鸣。耳鸣患者张口或闭口时,客观性耳鸣患者本人和旁人可在外耳道听到咔嗒声。
[症状]
听力不集中,高音调、顽固性耳鸣,耳鸣眩晕,说话声音变大,打岔或要求对方重复。
我:
[辨证论治]
客观性耳鸣,主为辨病、次为辨证,所以局部检查就显得相当重要,脉诊、舌诊的参考价值不太高。
1.血管性耳鸣
耳鸣大多为一侧,当然双侧的并非没有。鸣声呈“哧”、“哧”声,音调不会太高,甚至是低沉的,音量有大有小。其唯一特点是:有前奏且与本人心律同步一致。也有以体位的姿势不同而改变其音响。无全身症状。
要点只有一个,即鸣声与心律同步。内中又分两型:一为血管本身的,一为血管周围性的。所以一遇本证,首要任务是检查,方法:初步两者相同,用两头安有耳塞子的长约35~45厘米的塑料管或橡皮管,一端插入病耳,一端插入医生耳中,如属此病,则医生可以听到与病者相同的音响。为了深入一些,医生用手指重重压迫病耳一侧的颈部,确属此病者,其鸣声可减弱甚至消失。如系血管周围性者,再进一步检查颈部有无包块、韧硬、压痛…等等,必要时可借助于现代的各种检查,达到确诊目的。
属血管本身性的,属颈动脉或椎动脉系统的血管病变,包括颅内和颈部的动脉静脉瘘和动脉瘤。诚如刘完素所谓:“随其脉气微甚而作诸声也”。内中除动静脉瘘以手术处置为宜之外,以中医理论权衡,一为血虚、一为血瘀。属周围性的,血管本身无病,是它的周围病变,压迫血管,使其正常循环受阻。我们在侧卧时,偶尔也有“哧、哧”声出现,为同一原理。主要为血管周围病变。
诊断为血管本身病变之属于血虚者,势必结合全身情况才能下此结论。即明确诊断为血虚,当然以补血养营为事。
[方药]血府逐瘀汤。
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
红花6g枳壳10g赤芍10g
柴胡10g桔梗6g川芎6g
怀牛膝10g甘草6g
(血管周围病变所致者,切切提高警惕,是否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除此之外,不外乎淋巴组织,各种肌肉等炎症所导致,那末危害性就轻得多了。但都属于外科、耳鼻喉科的范畴,这里不作讨论。)
2.肌源性耳鸣
患者一耳或双耳听到不规则的“卡哒”声,耳鸣声似有前奏但并无规律。音调以低的居多,偶也有高的。音量不会太大。无全身症状,舌诊、脉诊,在辨证方面,很有参考价值。
这种耳鸣的前奏常与软腭痉挛性收缩同步。因之每当耳鸣的同时,可见到软腭肌的挛缩,必要时可用间接鼻咽镜观察。镫骨肌或鼓膜张肌痉挛性收缩也可产生无节奏的“卡哒”声。用声阻抗仪进行检查,可以发现耳鸣的发生与中耳阻抗的改变是同步的。
腭肌痉挛是本症最常见的原因,这些肌肉包括着腭帆挂肌、腭帆张肌、咽腭肌如咽鼓管咽肌。少数为镫骨肌或鼓膜肌等。其所以引起痉挛,是失于营血的濡养,当然少数病例,因气虚所致。
在辨病的基础上,更需要辨证。辨证的重点在于血虚还是气虚,或者气血双亏,则自有常规,不作介绍。
[方药]八珍汤加味
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0g
甘草6g熟地30g当归6g
白芍15g川芎6g益母草15g
3.咽鼓管异常开放
有低音调、大音量的呼啸声与呼吸同步的轰响,出现于耳中,有一侧也有双侧的。自声,在咀嚼、说话、呼吸时更倍加严重。因之,在讲话时感到耳内似有“空谷传声”的回响,甚至感有气源冲入鼓室。少数病例,可以影响听力或产生钝痛。
有人认为《嵩崖尊生书》卷六:“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的描写,是为本病。但笔者不同意。因为本病另外一个特点是坐位、立位时加重,平卧时减轻。
除上述症状之外,检查者可通过听诊管在外耳道听到上述呼吸声,并可观察到鼓膜随着呼吸而起伏。
大多为咽鼓管周围脂肪组织消失,四面牵拉,使咽鼓管直径扩大,也有因周围肌肉紧张力减退,使咽鼓管开口处开放后无力关闭。少数为周围组织疤痕形成,不论是咽部的放射、手术、炎症或外伤,都可使该处组织僵化成疤痕,牵制之下咽鼓即失去常态。还有老年性的肌肉萎缩,事实上与上述的周围肌肉紧张力减退情况出于一辙。
平卧时,由于头部血管充血,故使耳鸣减轻,起立后失去充血而加重。所以除疤疮形成的属于僵化之外,主要病机都是气滞血瘀,组织失去营养而然。
治疗大法,只有疏和气血,培土以营养肌肉。
[方药]天真丸加味
肉苁蓉20g山药20g天冬10g
生黄芪15g红人参6g
白术10g
4.颞颌关节病变
在张口或闭口时,患者及旁人都能听到“卡哒”声。其声音调高,音量有大有小不定。无一切全身症状。舌诊、脉诊,无参考价值。
诊断并不困难,只要明确地听到弹响出于关节的,即可作出诊断。
这是牙齿咬合不平衡,或颞颌关节炎所引起的传播性耳鸣。一般情况下,实证大多为风寒湿入侵关节所致,虚证为血不荣关节。更有为弹响关节,这是“不是毛病的毛病”的疾病,可予观察,不必处理。
除弹响关节不须治疗外,最常用而少副作用的方剂。
[方药]独活寄生汤。
独活10g桑寄生30g防风10g
秦艽10g细辛6g川芎6g
肉桂6g当归6g熟地15g
白芍15g茯苓10g杜仲10g
怀牛膝10g党参30g甘草6g
[古训]
《世医得效方·耳病》强调“夜间睡着,如打战鼓”。
《张氏医通·七窍门下·耳》所谓“无休止时,妨害耳闻”。
郑伟达验方
(许鹏飞整理)
开窍熄鸣汤
阿胶珠15g烊化石菖蒲10g知母10g
柴胡10g蝉衣5g
每日一剂,10剂一疗程,可连服三疗程。
按语: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方面,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
主编:郑伟达副主编:许鹏飞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mian.net/sjxemdby/8409.html